说到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,大家都知道,这个变法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,但是同为诗人的苏轼,为什么会反对王安石变法呢?王安石变法在推进的过程中,确实出现过很多一系列的问题,苏轼也都看在眼里,最后也提出了反对的看法,这是为什么呢?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!
苏轼反对王安石的主要根源是政见的不同。在诗词文章上,苏轼很敬重王安石,但因政见的不同,使得他们分道扬镳,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生风雨之后,却又殊途同归。晚年的苏轼,曾在《次荆公韵四绝》中概叹“从公已觉十年迟”。
苏轼思想上受黄老“无为而治”的影响颇深,始终坚持以民为本,实行官不扰民,不与民争利的政治主张。
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,以为他觉得王安石的变法过于“激进”,变相地增加了百姓的负担。虽然国府充盈了,但却致使百姓负债累累,流离失所,饿死者不下百万,以致于好多平民百姓沦为盗贼。
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实质就是“与民争利,”政府放高利贷收取息金,地方官吏又借此盘剥百姓,如不取消,久则必然动摇国之根本。以此,苏轼屡屡上书,尽言变法之弊,但终因伤及神宗体面,而被一贬再贬。
所以说,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,没有任何的个人成见,只是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而已。他们两人,一个是试图实施“民本主义”的践行者;一个是忠实奉行“忠于君主”的倡导者。
他在改革期间,大多数时间也在基层工作,他并不反对改革的初衷和大部分措施,但他对青苗法是有意见的,认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走了样,变成了盘剥百姓的工具,因为很多官吏为了争功,对老百姓进行摊派,无须借钱的也给强迫贷款,结果有的地方非但没帮助农民,反而伤害了农民,他因此向宋神宗上书,对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,也不完全叫做反对变法,他属于支持改革初衷,但反对伤农的措施。
当然,苏轼后来因此也受到了排挤,被贬官多地,所以,他后来在《自题金山画像》一诗中便自嘲道:“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17388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